中国福彩网

图片
首页/ 专题专栏 / 创建文明城市 / 创建动态 / 正文

追“青”逐“绿” 绘就富美临渭新画卷

——临渭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创建森林城市侧记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06 09:09

记者 史王萍 董献军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澎湃动力哪里来?作为渭南市中心城区的临渭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胸怀“国之大者”,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区为目标,紧扣“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主题,充分发挥林长制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森林乡村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近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8.93万亩,湿地生态修复0.86万亩,秦岭北麓水源涵养林、南塬水土保持林、渭河沿岸防浪林、渭北农田防护林4大生态屏障体系基本形成,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3.17%,22只野化朱鹮在国家级湿地公园——沋河湿地公园放飞。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区域绿色底蕴持续增强,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全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北临渭河,南倚秦岭,作为渭南中心城区的临渭区,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是历史责任,也是时代担当,这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共动。当前,随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伐加快,生态逐步成为临渭区的金字招牌,绿色成为临渭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成色。今天的临渭区,无论城乡,处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发展的成果,处处上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沋河湿地公园

以绿为底 构建生态体系

近年来,临渭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综合治理的思路,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着力构建以森林、湿地、自然景观等为主体的生态屏障体系。

突出抓好秦岭生态屏障修复工作。临渭区认真落实《秦岭生态保护条例》,以“四峪两山”人林交错区域为重点,加大封山育林,强化森林抚育,完成营造林4.3万亩。在工程实施中,以秦岭北麓天然次生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为主,将封山禁牧、封山育林、人工间伐抚育、修枝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控、补植补栽等措施充分结合起来,完成侧柏、白皮松、香椿、连翘等乡土树种补植50万株,完成综合抚育修枝3.63万亩,完成松褐天牛飞机防治2.9万亩,释放花绒寄甲5万只,迁地保护红豆杉27公顷,建成封育配套设施4处,印发封山禁牧通告5000余份,有序促进森林林木天然更新,维护了秦岭松林生态安全,提升了退化林质量,丰富了秦岭生态多样性。

着力构建南塬生态屏障体系。2021年以来,临渭区以湭河两岸和秦岭北麓72条侵蚀沟为主战场,组织22个造林工队,掀起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秦岭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经过两季栽植、三季补植抚育管护,8.93万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栽植侧柏、白皮松等苗木335万株,抓建高质量造林示范点43个,示范面积达6000亩,72条侵蚀沟全部得到有效绿化,林木成活保存率达91%以上,在南塬构筑起坚固的生态屏障体系。

渭河生态长廊全面建成。全面建成了集护岸护堤、绿化美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渭河两岸生态景观长廊,不断完善渭河湿地生态公园、沋河湿地公园功能,白鹭、大鸨、鸳鸯等水鸟翩飞场景重现渭河滩面。近年来,临渭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万亩,封山育林6.4万亩,有效管护公益林37.43万亩。全区森林、湿地资源持续增加,森林网络体系不断健全,生态屏障功能不断显现。

山峰起伏,丘陵连绵,河溪交汇,塬面相接……无论城乡,临渭区以绿为底,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日趋扩展。

以绿为业 提升民生福祉

阳郭镇屯张村兴龙湾作业区原本树木稀少,荒草连天,国土绿化项目实施后,10.9万株新植的侧柏、白皮松密集整齐地排列在793亩荒坡上,为荒坡注入绿色的活力和生机。“通过这几年的植树造林,湾里的生态环境已经大为改观,树木已经成林,野鸡、鸟儿都多了。”护林员张新庄每天都要对新栽植的树木进行巡查、管护,“我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护林防火工作,让南湾青山常绿,让全村人都感受到绿水青山的幸福”。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临渭区加快城区绿化提档升级,先后实施了四纵四横绿化提升工程、渭清路环城绿廊工程、湭河南段综合治理项目,建成人和公园、秦文化遗址公园、金水公园、南湖公园、南塬郊野公园、创新公园等大型公园12个,建成“口袋公园”21个,加快绿色街道、绿色社区、绿色小区建设,城区绿化面积达到1212.57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86.6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1.82%,城区道路林荫率达到93.69%。

湿地被称为“城市之肾”,是森林城市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22年,临渭区对标国家湿地公园检查验收标准,突出抓好湭河入渭口湿地恢复重建、湿地保育保护、科普宣教、湿地巡护监测工作,完成生态修复0.86万亩,建成人和湿地宣传主题公园一个,科普宣教馆1个,湿地宣传长廊2.4公里,生态驳岸1.9公里,开展湿地日宣传和社区共建活动3次,救治国家二级以上野生动物24只,沋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审授牌。

临渭区的好山好水、大水大绿不仅惠及当地百姓,更是成了一张最吸引人的“生态名片”。2022年9月22日,22只野化朱鹮在临渭区沋河湿地公园放飞,极大地激发全市人民关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也充分证明了临渭区生态文明在向绿向美的森林城市创建中取得明显成效。

天留山森林公园

以绿为媒 做活“绿色文章”

天留山森林公园凉风习习,天留车轱辘山泉水潺潺,天留小院游人如织……盛夏时节,林水相依的绿水青山,让曾经荒芜的天留“空心村”成为游人如织的避暑打卡圣地。

桥南镇天留村毗邻榆蓝高速桥南出口,交通便利,全村林地面积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5%以上,被称为渭南市的“后花园”。近年来,临渭区坚持以乡村绿色通道、绿色家园建设为突破口,持续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做活“绿色文章”,努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通道。

天留村以生态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整合集体森林资源,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成了天留山森林公园、天留车轱辘泉水厂、天留小院、木屋酒店、天留村民宿酒店,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和民宿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先后改造民居150余户,建成农家小院16家、樱桃采摘等休闲体验项目21家。引导农户以庭院为载体,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积极发展特色“庭院经济”,把庭院的“方寸地”建成群众的“增收园”,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2022年,天留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0万余人,实现旅游增收150余万元。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

目前,临渭区成功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43个、生态村150个,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34.2%,获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城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林业既是生态底色,也是富民产业。未来五年,临渭区将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全面启动实施美好生活示范区全域绿化方案,规划建设渭北60万亩高标准农田配套防护林网,完成排碱沟绿化500公里,围绕一坡、三河、十沟(南塬北坡湭河零河赤水河十大侵蚀沟)建设南塬10万亩固碳林,发展万亩中药材康养产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年”活动,共创美好生活未来。